题吴君(文徵)为予画历下旬宣图四帧 其四 宾兴得士
大罗天上几筵张,万条红烛相煇光。
龙迎雷拥听名姓,蕊珠仙籍铺中央。
一声堂上都倾耳,莫省裴头与黄尾。
孤寒平地竟飞腾,闻呼毕卓真名士。
我希开閤平津风,稷下髦士来追从。
春花虽多秋实少,百树期收一穫功。
元之拾才有神识,倒海求珠山剖璧。
目迷不失李华文,心赏独有刘蕡策。
明朝桂苑歌霓裳,星攒多士云龙翔。
座中方伯喜欲狂,吾道东矣生升堂。
龙迎雷拥听名姓,蕊珠仙籍铺中央。
一声堂上都倾耳,莫省裴头与黄尾。
孤寒平地竟飞腾,闻呼毕卓真名士。
我希开閤平津风,稷下髦士来追从。
春花虽多秋实少,百树期收一穫功。
元之拾才有神识,倒海求珠山剖璧。
目迷不失李华文,心赏独有刘蕡策。
明朝桂苑歌霓裳,星攒多士云龙翔。
座中方伯喜欲狂,吾道东矣生升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科举考试的盛况,以及作者对选拔人才的感慨和期望。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考试盛况(前八句):
- 开篇用"大罗天"(道教最高天界)比喻考场,形容场面隆重如天庭盛宴,万支红烛照亮考场。
- "龙迎雷拥"形容考官威严,考生们屏息等待唱名。"蕊珠仙籍"比喻录取名单如同神仙名册。
- 作者特别提到寒门学子("孤寒平地竟飞腾")也能通过考试鲤鱼跃龙门,就像晋代酒鬼毕卓突然被重用一样意外。
2. 人才选拔的思考(中间八句):
- 作者以汉代公孙弘(平津侯)开设招贤馆为榜样,希望广纳人才。但指出科举就像种树,春天开花多(应试者众),秋天结果少(真才少),能百里挑一就不错。
- 用"倒海求珠""山剖璧"比喻选拔人才不易,称赞考官慧眼识珠,能像唐代王元之那样识别李华的文章,欣赏刘蕡(唐代落第才子)的策论。
3. 美好展望(最后四句):
- 想象放榜后的场景:考中者如群星闪耀("星攒多士"),如龙腾飞。考官("方伯")欣喜若狂,因为人才辈出("吾道东矣"),就像孔子看到弟子成才的欣慰。
核心思想:
通过科举场景的描写,表达作者对公平选拔人才的赞赏,同时也指出真正的人才难得。诗中既有对寒门逆袭的欣慰,也有对考官慧眼的称赞,最后寄托了对人才济济的美好期待。用神话比喻(天庭、仙籍)和历史典故(毕卓、公孙弘等)增强了诗意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