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傍晚泛舟山塘的朦胧景致,以及诗人怅惘的思绪。全诗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水墨画般的江南暮色图。
开篇四句写岸边景色:暮烟笼罩着树木,久雨让树叶显得格外浓绿。凉风吹动枝条,残留的雨滴从叶间滑落。这里"浓碧"二字用得极妙,既写出树叶被雨水浸润后的饱满色泽,又暗示诗人压抑的心境。
中间六句转入水面景象:佛塔的影子在水中微微摇晃,人声从朦胧的水雾中传来。远处灯火交错闪烁,时隐时现。这些描写充满动感,尤其是"摇微茫"三字,精准捕捉到暮色中景物若隐若现的特点。诗人说看得眼睛都花了,恍惚间怀疑自己是在梦中。
最后四句抒发感慨:眼前的景象勾起千里之外的思念,不知何处传来的笛声更添凄凉。采摘花草的兴致已经消退,小舟随波漂流,不知该去往何方。这里的"孤篴"(孤独的笛声)是点睛之笔,将外在景物与内心孤寂完美融合。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让读者自然感受到他那种迷茫怅惘的心绪。雨后的清凉、暮色的朦胧、灯火的明灭,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世界,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于那叶随波荡漾的小舟之上。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