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故园诗

汉臣泣长沙,楚客悲辰阳。
古今虽不举,兹理亦宜伤。
山中信寂寥,孤景吟空堂。
北地三变露,南檐再逢霜。
窃值寰海辟,仄见圭纬昌。
浮云抱山川,游子御故乡。
遽发桃花渚,适宿春风场。
红草涵电色,绿树铄烟光。
高歌傃关国,微叹依笙篁。
请学碧灵草,终岁自芬芳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还故园诗》通过古今对比和自然意象,表达了游子归乡的复杂情感。

开头提到“汉臣”和“楚客”的悲叹,暗示历史上许多人因流离他乡而痛苦,而诗人自己也感到类似的忧伤。他回到故乡,却发现山中寂静冷清,空荡荡的屋子里只有自己的影子,孤独感油然而生。

诗中用“北地三变露,南檐再逢霜”比喻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说明诗人离开家乡已久,如今归来,物是人非。但随后笔锋一转,提到天下太平(“寰海辟”),星辰运转有序(“圭纬昌”),似乎暗示归乡的时机已到。

“浮云抱山川,游子御故乡”是诗中的关键句——浮云环绕山川,象征游子漂泊无定,如今终于回到故乡。接下来的画面充满生机:桃花盛开,春风吹拂,红草如电光闪耀,绿树在烟雾中闪烁光芒。这些鲜明的自然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美景的眷恋和欣喜。

然而,欢乐中仍有一丝叹息。诗人“高歌”表达归乡的喜悦,却又“微叹”,或许是对过往岁月的感慨。最后,他以“碧灵草”自比,希望像这种草一样,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格,终年芬芳不凋。

总结:这首诗写游子归乡,既有孤独与沧桑,又有对故土的热爱和新生般的喜悦。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对人生起伏的感悟,最终以高洁自勉,展现了一种坚韧而豁达的人生态度。

江淹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