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探访大禹遗迹和阳明洞的旅程,充满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之情。
首联"宛委山前停小船,攀着藤萝渐入云霄边",用简单的画面感带我们进入场景:诗人在山脚下停船,抓着藤蔓往高处攀登,仿佛要进入云端。这种描写让读者立刻感受到山势的险峻和旅程的不易。
颔联"为寻大禹藏书地,深入阳明古洞天"点明此行目的——探寻大禹藏书的神秘洞穴和阳明洞这个道教圣地。这里把历史传说(大禹)和道教文化(洞天)自然融合。
颈联"万壑秋光含细响,数峰寒玉立苍烟"是绝妙的景色描写:无数山谷沐浴在秋阳中,隐约传来自然的声音;几座山峰像寒玉般矗立在青灰色雾气中。"寒玉"这个比喻既写出山峰的洁白冷峻,又赋予其玉的高洁质感。
尾联"宝函金篆久失传,欲找仙人论几篇"流露出遗憾与向往:大禹留下的珍贵典籍早已失传,诗人想向洞中仙人请教这些失落的智慧。这里把探访古迹的体验升华到对古代智慧的追寻。
全诗最动人的是将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和道教仙境完美融合。诗人不是单纯写景,而是通过攀登、探寻的过程,表达对中华文明源头的追慕。那些秋光中的山谷、雾霭里的山峰,都因承载着大禹传说和道教文化而显得格外神圣。
张伯玉
建州建安人,字公达。第进士。尝为苏州郡从事。仁宗嘉祐中为御史,出知太平府,后为司封郎中。工诗善饮,时号张百杯,又曰张百篇。有《蓬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