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和御制为考试叹原韵①

圣主严科诏(御制诗为科场作),深期积习更。
怜才程玉律,警俗发钟声。
既往应知悔,将来勿任情。
钦哉奉明命,勉矣立修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官员为附和皇帝关于科举考试的御制诗而写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背景核心:全诗围绕科举考试改革展开。皇帝希望通过严格考试制度("严科诏")来改变当时科举中存在的弊端("积习更"),作者对此表示完全拥护。

2. 双重用意:诗中既有对人才的重视("怜才"指爱惜人才,"程玉律"比喻制定高标准),也强调考试纪律("警钟声"比喻严肃考纪)。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法,既鼓励又警示考生。

3. 劝诫考生:用"既往应知悔"告诫曾经舞弊的人要悔改,用"将来勿任情"提醒所有人遵守规则。最后两句更是直接呼吁考生要珍惜机会,通过真才实学建立声誉。

4. 君臣互动:作为臣子的和诗,既要体现对皇帝政策的支持("钦哉奉明命"),又要传达政策精神。诗中规整的对仗和庄重的语气,都符合官方文书的特点。

全诗虽然只有40字,但完整呈现了科举改革的必要性、具体措施和对考生的期望,堪称一篇精炼的"科举改革宣传稿"。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