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上谣
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
每应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
溪流自漱溪不喧,山鸟相呼山愈静。
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
人生何必学臞仙,我行自乐如散圣。
无人独赋溪山谣,山能远和溪能听。
每应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
溪流自漱溪不喧,山鸟相呼山愈静。
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
人生何必学臞仙,我行自乐如散圣。
无人独赋溪山谣,山能远和溪能听。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田园画卷,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生活趣味。
开头四句像一组动态镜头:诗人在溪边散步吟诗,山谷传来回声;山间漫步时,溪水倒映出他的身影。这里用"应"和"见"两个字巧妙串联起人与自然的互动——听到山声像是在回应人语,看见溪光仿佛照见了人性本质,表现出物我交融的意境。
中间四句转入静态描写:溪水自顾自流淌却不吵闹,山鸟的鸣叫反而衬托出山林的幽静。野鸡孵蛋像道士炼丹般专注,睡鸭栖息在芦苇丛中如同入定老僧。这里用道士炼丹、僧人打坐来比喻动物的自然状态,既生动有趣,又暗含深意——自然万物本身就在践行着人类追求的精神境界。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感悟:何必刻意追求做清瘦的神仙呢?像我现在这样随心而行就是快乐的。虽然独自吟唱这首溪山谣,但远山会应和,溪水能倾听,根本不会孤单。这里的"散圣"指不拘形式的得道者,表明诗人认为真正的超脱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灵与自然的契合。
全诗通过溪山景物的动静结合,传递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快乐不必向外求,只要放下执念,在寻常山水间就能找到内心的宁静。这种将深刻哲理融入日常观察的写法,正是宋代山水诗的典型特点。
林希逸
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