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风景和乡村生活的诗词。接下来我会为您逐句分析。
1. “蔓草垂藤引使车,石田流水带人居。”
这一句描述了道路两旁的风景,有蔓延的藤蔓和流水经过的田地,还有人家居住的地方。这里的景象既富有生机,又带着乡村的宁静与和谐。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乡村的路边,草木茂盛,水流平缓,人们生活安宁。
2. “清秋不落丹岩树,薄午方缘白石渠。”
这一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时间的推移。秋天的树木依然繁茂,没有凋落(丹岩树可能是指红色的树叶),而到了中午时分(薄午),阳光照射在白色的石头上(白石渠可能是指溪流边的白色石头)。可以理解为,秋天景色依旧美丽,中午时分阳光下的乡村景色更加鲜明。
3. “谷口鱼梁旌旆转,山中萝径牧樵馀。”
这一句描绘了山谷和山中的景象。谷口的鱼梁(可能是捕鱼的地方)上有旗帜在转动,山中则有牧童和樵夫走的小径。可以理解为,这里的人们生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生活宁静而自然。
4. “为应问俗迟迟去,才可尘烦渐渐疏。”
这一句描绘了诗人心态的转变。诗人可能为了了解当地的风俗而停留,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远离尘世的烦恼。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深入了解乡村的生活和风俗,心情变得轻松,逐渐忘记了城市的喧嚣和烦恼。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乡村的宁静和美丽的自然风景,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城市喧嚣的厌倦。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宁静、和谐、充满生机的乡村世界。
李舜臣
李舜臣(朝鲜语:이순신,1545年-1598年),字汝谐,本贯德水(今朝鲜黄海北道开丰郡),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李氏朝鲜时期名将。官至三道水军统制使、全罗道左水使。在十六世纪抵抗日军侵朝(壬辰倭乱)时,曾立下汗马功劳。1597年,他在朝鲜南部的珍岛与朝鲜本土的鸣梁海峡(今属韩国)仅靠12艘舰船击败日寇300余条船(战船133艘,后勤船200余条)。1598年在露梁海战中牺牲,享年53岁。谥号忠武,死后追赠领议政,与乙支文德、姜邯赞一并被后世朝鲜半岛奉为三大救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