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芳上人归三塔

秀水西头久闭关,偶然飞锡出尘寰。
调心亦复聊同俗,习定由来不在山。
秋晚菱歌湖水阔,月明清磬塔窗閒。
毗卢好是嵩山笠,天际仍随日影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芳上人)从隐居生活短暂出山又回归的情景,展现了修行者超脱世俗却又融入自然的境界。

前两句写修行者原本在秀水西岸长期闭门清修,这次偶然出山就像飞鸟暂离尘世。这里用"飞锡"(僧人云游)形容他的出行,暗示修行者身份。

中间四句揭示修行真谛: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形式。调整心态可以适当随俗,禅定功夫也不一定非要在深山完成。秋湖上的采菱歌、月光下佛塔传来的磬声,这些自然景象都是修行的好道场。诗人用开阔的湖水和闲适的塔窗,营造出空灵禅境。

最后两句用典故点题:修行者的斗笠(象征修行身份)像嵩山云霞一样高洁,虽然暂时外出,但最终仍会像落日归山般回到修行之地。"日影还"的比喻既点明归程,也暗喻修行者始终心向佛法。

全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展现修行者"身在红尘心向佛"的境界,说明真正的修行是内心的觉悟,而非外在环境的束缚。诗中湖光塔影的意境美,让读者感受到禅意与自然交融的美妙。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