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北观河
根天委诸海,络地如长绳。
旁支百所汇,流贯皆元精。
驾梁有灵鼍,捍险多神鲸。
未敢恣呴沫,来扰中流清。
高下错殊诡,善导斯和平。
周防失坚固,譬若人心倾。
我来宿北堤,一望瀰盈盈。
但据百里势,颇测千年情。
惟时日方午,滟采浮玉晶。
遥帆飐云叶,闪闪空中明。
回折入洼浅,水气收渐冥。
偏于远林外,一露烟澜青。
大块递沿革,川陆每变形。
何以积石源,终古流无停。
江淮杀馀势,灌决应善承。
顺泄壅之逆,纵阻溢乃横。
遂使晋楚间,时戒蛟龙行。
宣房果堪塞,禹迹讵未经?
应知一疏闭,万命关死生。
安得张骞楂,往叩黄姑灵。
旁支百所汇,流贯皆元精。
驾梁有灵鼍,捍险多神鲸。
未敢恣呴沫,来扰中流清。
高下错殊诡,善导斯和平。
周防失坚固,譬若人心倾。
我来宿北堤,一望瀰盈盈。
但据百里势,颇测千年情。
惟时日方午,滟采浮玉晶。
遥帆飐云叶,闪闪空中明。
回折入洼浅,水气收渐冥。
偏于远林外,一露烟澜青。
大块递沿革,川陆每变形。
何以积石源,终古流无停。
江淮杀馀势,灌决应善承。
顺泄壅之逆,纵阻溢乃横。
遂使晋楚间,时戒蛟龙行。
宣房果堪塞,禹迹讵未经?
应知一疏闭,万命关死生。
安得张骞楂,往叩黄姑灵。
现代解析
这首诗《宿北观河》描绘了作者站在北堤上眺望河水的壮观景象,同时借景抒怀,表达了对治水、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头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河流:它像从天上垂下的绳子,扎根大地,汇聚百川,充满自然的灵气。河中有灵龟和神鲸守护,不敢随意搅动水流,保持河水的清澈。这里用神话生物来强调河流的神圣和威严。
接着,诗人观察到河水的流动有高有低,形态各异,但只要疏导得当,就能保持平和。他由此联想到人心——如果失去约束,人心也会像失控的河水一样泛滥。这种由自然现象联想到人性的写法,体现了诗人深刻的观察力。
中间部分详细描写了正午时分的河景:阳光下水波粼粼如碎玉,远处的船帆像云中的树叶闪烁,浅水区雾气朦胧,树林外隐约可见青色烟波。这些细腻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哲理思考。诗人感叹大地山川不断变迁,唯有黄河源头千万年奔流不息。他提到江淮地区水势减弱,但治水仍需谨慎——堵塞会导致逆流,阻拦会引发泛滥,让晋楚之地常受洪水威胁。这里暗含了对治水策略的思考:宜疏不宜堵。
最后,诗人发出深沉的感慨:治水关乎千万生命,一个决断就能决定生死。他幻想能像张骞一样乘木筏直达天河,向天神请教治水良方。这既表达了对治水的重视,也流露出在自然伟力前的谦卑。
全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到见解。他借河流的意象,既赞美了大自然的壮丽,又警示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在治理中讲究方法。这种将写景、抒情、说理巧妙融合的手法,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