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在寒冬中坚守的艰辛,同时暗含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天命的困惑。
首联"绝塞冲寒起,妖星逼岁除"用强烈的画面感开篇:将士们在极寒的边塞早起执勤,而"妖星"(不祥之星)的出现更增添了年末的紧张氛围。这里既写实景,又暗喻时局动荡。
颔联"几时离毕昴,三见改蟾蜍"借星象变化表达时间流逝:毕星、昴星是古代计时标志,"蟾蜍"指月亮。诗人感叹已经三次月圆月缺,却仍在边塞值守,不知何时能离开。
颈联笔锋一转,提到在朝中任职的朋友"忧时独上书",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戍边将士,一边是忧国官员,共同展现了不同岗位的人们都在为国家命运担忧。
尾联"由来天道远,垂象果何如"是诗人的深沉思考:自古以来天意难测,这些异常天象究竟预示着什么?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困惑。
全诗通过边塞景象与星象变化的交织,既展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苦,又抒发了对国事的忧思。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用"天象"这一意象巧妙传达了对时局的隐忧,体现了古代文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