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的闲适生活,表达了对简朴自然的向往和对太平盛世的满足感。
前两句写居住环境:柴门对着寒冷的井水,在萧瑟的秋晨中,诗人像古人一样过着隐居生活。这里用"寒井"、"萧辰"营造出清冷的氛围,但"自爱"二字表明这是诗人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隐居生活:院子里长满野草反而比世俗生活更雅致,案头堆满书籍甘愿过着清贫生活。小桥边的野水通向渔夫的路,篱笆外的青山能望见寺庙。这些画面展现了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田园景象,特别是"野水"、"青山"等意象勾勒出宁静优美的环境。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懒得像诸葛亮那样操心国家大事(梁甫吟是诸葛亮喜欢的曲子),只愿做个太平时代的普通百姓。这里用对比手法,通过否定建功立业的志向,反而更强烈地表达了对平淡生活的珍视。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通过柴门、野草、青山等寻常景物,展现了隐逸生活的真趣。诗人不追求富贵显达,而是在简单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安宁,这种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