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深山寺庙的宁静景象,传递出超脱尘世的悠然心境。
前两句写景:冰冷的泉水从灵动的山洞涌出,青翠的山雾笼罩着层层山岗。这里用"寒泉""翠霭"两个意象,既交代了地点特征,又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中间四句叙述机缘:诗人偶然听到山间钟声,循声发现了这座隐于林间的僧房。高大的槐树在夜色中肃立,清晨的阳光透过小窗洒进来。这里"高槐""短牖"的对比,突出了寺庙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特点。
最后两句抒情:在这佛门清净之地,所有世俗烦恼都消失了,连时间的流逝都浑然不觉。"了无事""静中忘"六个字,精准捕捉到修行者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
全诗语言朴素却意境深远,通过泉水、山雾、钟声等意象的层层铺垫,最终呈现出一个让人心灵沉淀的禅意世界。诗人没有直接说理,而是让读者通过画面感受"静中忘"的修行境界,这正是古典诗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魅力所在。
释文珦
释文珦(一二一〇——?)(生年据本集卷一〇《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馀。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潜山集》十二卷。事见集中有关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