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清晨前往东宫讲堂途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清新冷冽又暗藏生机的美感。
前两句写出行时机:冬至前后的晴天最适合登山,诗人穿梭在山南山北的小路上。"恰多晴"三个字透露出对好天气的珍惜,就像现代人遇到难得的好天气会想出门走走一样。
中间四句是沿途风景特写:
- 石头上的苔藓被霜冻得干枯脱落,就像老人手上的死皮(用"瘦"形容石头很新颖)
- 山涧细流滴落瞬间结冰,像被施了魔法("旋"字写出结冰之快)
- 朝阳把云海染成千丈红绸("贯日"用得气势磅礴)
- 江雾缠绕楼阁像万层白玉("萦"字让雾气有了生命力)
最后两句点明目的地:资善堂(宋代皇子读书处)的梅花已经抢先绽放,一朵宫梅斜斜掠过殿堂的飞檐。这朵"不守规矩"的梅花,既打破了冬日的肃穆,又暗示讲堂里即将开始的课程也充满生机。
全诗妙在:
1. 用"瘦石""细泉"等微小事物,对比"海波""江雾"的宏大景象
2. "红千丈""玉万层"这种夸张比喻让人眼前一亮
3. 结尾的梅花既是实景,又暗喻知识的力量能冲破严寒
就像用手机拍了一组冬日vlog:先拍晨光中的山路特写,再拉远景拍日出云海,最后给屋檐下的梅花来个微距镜头,配上"冬天也挡不住春天"的文案。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