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 其二

蜀人文赋楚人辞,尧在崇山舜九疑。
圣主若非真得道,南来万里亦何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旅途中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语言直白却意味深长。

前两句"蜀人文赋楚人辞,尧在崇山舜九疑"用历史典故铺陈:四川才子(司马相如)的华丽文章,楚国诗人(屈原)的悲壮辞赋,尧帝隐居的崇山,舜帝葬身的九嶷山。这些看似散落的文化符号,其实都在说同一个主题——圣贤的足迹总会留下精神遗产。

后两句笔锋一转,用反问点破主旨:"圣主若非真得道,南来万里亦何为"。意思是如果古代圣王不是真正领悟了治国之道,他们为何要不远万里来到南方偏远之地?这里暗含苏轼对自己贬谪南行的思考——就像尧舜的足迹能化育蛮荒,人生际遇的好坏不能只看表面处境。

全诗妙在将个人旅途与历史长河相连。苏轼站在韶石(舜帝曾在此奏乐)眺望时,把贬谪之路看作圣贤足迹的延续,传递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位置高低,而在于是否留下精神印记"的豁达智慧。这种把个人遭遇放在历史维度中消解的写法,让普通的山水游览有了思想深度。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