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西湖

旧游最忆是西泠,镜里双高未改青。
见说穿云开葛岭,不殊洗石出南屏。
几番金碧春边换,何处笙歌月下听。
到死不传封禅稿,斯人风节故亭亭。

现代解析

这首诗《忆西湖》通过回忆西湖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眷恋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全诗语言清新,情感真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回忆中的西湖美景
- 开篇"旧游最忆是西泠"直接点明主题——最怀念的是西湖的西泠一带。"镜里双高未改青"用镜子比喻湖面,说湖边的两座山峰(可能指保俶塔和雷峰塔)倒映在水中,依然青翠如初。这两句用简单的比喻,勾勒出西湖的宁静与永恒。

2. 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 "穿云开葛岭"写葛岭云雾缭绕的壮观,"洗石出南屏"指南屏山石壁被雨水冲刷后的清新。这两句通过"穿云""洗石"的生动描写,让静态的山水有了动态的美感。
- "金碧春边换"说春天到来时,寺庙的金碧辉煌在春光中更显夺目;"笙歌月下听"写月下传来隐约的音乐声。这两句把自然景色和人间乐事巧妙结合,展现西湖的繁华与诗意。

3. 借景言志的升华
-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提到"封禅稿"(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文书)的典故,说有人到死都不愿写这种歌功颂德的文章。这里通过对比西湖的自然永恒与人世的浮华,赞扬了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格。
- "斯人风节故亭亭"用"亭亭"(挺拔的样子)来形容人的气节,就像西湖边挺拔的山峰一样傲然独立。这个结尾把对西湖的怀念升华为人格追求,点明全诗主旨。

整体赏析: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抒怀。前六句用明快的笔调描绘西湖四季的美景,后两句笔锋一转,通过历史典故表明心迹。作者把对西湖的思念,转化为对高洁人格的向往,展现出中国古代文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典型写作手法。诗中"镜里双高""穿云洗石"等意象清新自然,而结尾的"封禅稿"典故又给柔美的景色增添了几分刚健之气,形成柔中带刚的独特韵味。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