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报恩寺塔二十四韵

不尽兴亡恨,浮图试一登。
孤高真得势,陡起绝无凭。
法转风轮翅,光摇火树灯。
地维标宝刹,天阙界金绳。
碧落开千里,丹梯转百层。
规模他日壮,感慨至今仍。
祸自归藩启,兵从靖难称。
比戈残骨肉,问罪假疑丞。
衮冕俄行逊,戎衣遂谒陵。
朝家同再造,国事异中兴。
此举无名极,当时负愧曾。
两京雄岳峙,一塔镇觚棱。
铢两材俱称,纤毫辨欲矜。
琉璃纷绀碧,栏楯落鲜澄。
事本誇馀力,基犹念丕承。
监宫留太子,给俸滥千僧。
原庙衣冠冷,丰宫献卜增。
侈心崇梵竺,神道托高曾。
世往疑经劫,人来乍得朋(同登者六人)。
云烟争变幻,日月几升縆。
绝顶盘旋上,虚窗偪仄凭。
近身栖怖鸽,侧背蹑飞鹏。
胜境才何有,高歌气或腾。
钟山青入望,相对故崚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登南京报恩寺塔时写下的感怀之作,通过描绘塔的雄伟景象,串联起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全诗可分为四个层次:

1. 登塔所见(前12句)
诗人用"孤高""陡起"形容宝塔拔地而起的壮观,像风车翅膀般旋转的塔檐,灯火如繁星闪烁。站在塔上,南京城尽收眼底("碧落开千里"),百层阶梯盘旋而上。这些描写既展现塔的宏伟,也暗示登高望远的开阔心境。

2. 历史反思(13-28句)
笔锋转向对明朝历史的回顾。用"祸自归藩启"暗指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位引发的骨肉相残。诗人批评这场政变虽重建王朝("朝家同再造"),却非真正的中兴。修建报恩寺塔本为纪念父母,但劳民伤财("给俸滥千僧"),反映出统治者的虚荣。

3. 登塔体验(29-36句)
描写登塔的惊险体验:在逼仄的窗口俯瞰,身旁栖息着受惊的鸽子("怖鸽"),背后仿佛有大鹏飞过。这种超现实的描写,将物理高度转化为精神上的震撼体验。

4. 以景作结(最后4句)
面对钟山青翠的景色,诗人发出"高歌气或腾"的感慨。将永恒的山峦与短暂的人世对照,暗含历史兴衰如过眼云烟的主题。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建筑描写与历史沉思完美结合:高塔既是实体建筑,又像穿越历史的瞭望台。诗人通过"塔"的意象,把个人体验(登高)、建筑艺术(宝塔)、历史批判(靖难之役)三层内容有机串联,最终落在对历史规律的思考上。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雄伟的报恩寺塔成为检视历史的特殊视角。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