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子京拜扫后周视田庐因问有可为归计者二首

韩邑西南上故原,春林几处驻行轩。
何妨豫卜归休地,从古三公亦灌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春日里回到故乡,看到几处春林,心生归隐的念头。诗中的“韩邑西南上故原”点明了地点,是作者年少时生活的地方,“春林几处驻行轩”则描绘了春日的景象,春林茂盛,引人驻足。

“何妨豫卜归休地”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他觉得不妨预先选择一个可以安享晚年的地方。而“从古三公亦灌园”则用典故说明,即使是古代的高官显贵,在退休后也愿意回归田园,过上平凡的生活。这里的“三公”指的是古代最高的官职,而“灌园”则是种菜浇水的田园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故乡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渴望,认为即便曾经身居高位,最终回归田园也是一种美好的选择。它传递了一种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简单生活的珍视。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