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十五首 其七

别燕云软红尘土,板舆一两轻御。
梦魂先到江南岸,画取尚书词句。
红几数、待小建,花坊碎锦亲题署。
黄莺相遇,认旧日使君,朱陈村里,乍暖劝农路。
燕支坞,坐领满身香露,寿觞欢进无数。
醉来可忆长安陌,二月街头卖处。
将母去、至乐在,田园此事教人妒。
好春遮获,索半臂偎寒,红妆举烛,续撰遂初赋。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官员离开繁华都市,回到江南田园生活的惬意场景,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释然。

上片(前八句):
- 开篇用"软红尘土"形容京城的繁华喧嚣,"板舆轻御"则暗示离开时的轻松心情,仿佛卸下重担。
- "梦魂先到江南岸"用梦境表现对江南的思念,连梦里都惦记着用尚书(可能指友人)的诗句来描绘江南美景。
- 后几句勾勒出理想的田园生活:在开满红花的小院里题字,偶遇黄莺时,村民还认得这位曾经的父母官(使君),在初春时节劝农耕作。这些细节充满生活气息。

下片(后九句):
- "燕支坞"可能是地名,主人公在这里享受带着花香的晨露,与亲友欢聚畅饮。但醉酒时又会想起京城二月的街市,透露一丝对往事的怀念。
- "将母去"三句点明全词核心:陪伴母亲、享受田园才是人生至乐,连旁人都羡慕这样的生活。
- 结尾处捕捉温馨的家庭画面:春寒时披着半臂衣衫依偎取暖,妻子举烛照明,自己继续创作《遂初赋》(表达归隐志向的文章)。这个细节生动展现了归隐生活的安宁美好。

全词通过离京-归乡-闲居的时间线,用红花的院落、劝农的小路、醉酒的欢宴、夜读的温馨等画面,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对朴素生活的满足感。特别打动人的是那种"放下名利后获得真正自由"的轻松感,以及家庭生活中细微温暖的呈现。

蒋士铨

蒋士铨(1725—1784)清代戏曲家,文学家。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精通戏曲,工诗古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士铨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雪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