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日偕刘王二叟竹林茶隐(庚寅)
三人二百五十岁,隐入竹林同所憩。
举瓯啜茗作寿朋,少破从前独游例。
桐城寿者百四龄,谈笑游行啮甘脆。
自言弱冠入滇池,眼见乾隆平缅裔。
浪穹老年七十九,手披经解讲六艺⑴。
此乃门中古桃李,却并尚书红杏丽⑵。
南中地暖才立春,已似山阴欲修禊。
时花香叶青春深(时梅巳残桃李初开),绿筱新篁夕阳霁。
儿辈烧松烹洱茶,竹亭炉烟风细细(园东竹中有茶隐亭)。
羊求三径寂无声,惟有林间鹤清唳。
香山七老今得三,疑我年者使之计(左传曰疑年使之年)。
举瓯啜茗作寿朋,少破从前独游例。
桐城寿者百四龄,谈笑游行啮甘脆。
自言弱冠入滇池,眼见乾隆平缅裔。
浪穹老年七十九,手披经解讲六艺⑴。
此乃门中古桃李,却并尚书红杏丽⑵。
南中地暖才立春,已似山阴欲修禊。
时花香叶青春深(时梅巳残桃李初开),绿筱新篁夕阳霁。
儿辈烧松烹洱茶,竹亭炉烟风细细(园东竹中有茶隐亭)。
羊求三径寂无声,惟有林间鹤清唳。
香山七老今得三,疑我年者使之计(左传曰疑年使之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三位老人在竹林里喝茶聊天的闲适场景,充满岁月静好的韵味。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年龄与友谊
诗中三位老人加起来250岁(桐城老人144岁,浪穹老人79岁,加上作者),他们打破独自游玩的习惯,聚在竹林喝茶谈天。这种"老友记"般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跨越年龄的深厚情谊。
2. 历史见证者
那位144岁的桐城老人特别有意思——他年轻时见过乾隆平定缅甸(18世纪的事),活到作者写诗时(19世纪),简直是"行走的历史书"。这种长寿带来的时空穿越感,给诗增添了传奇色彩。
3. 春日雅趣
诗人用"梅残桃李初开""新竹映夕阳"等清新笔触,描绘早春竹林的美景。孩子们煮茶、炉烟袅袅的细节,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仿佛能闻到茶香听到竹叶沙沙声。
4. 古今对照
诗中提到"香山七老"(唐代白居易等七位老人),说现在凑到了三位,还调皮地引用《左传》说"别猜年龄了"。这种幽默感冲淡了年老的沉重,反而显得洒脱。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时光慢下来"的意境——三位阅尽千帆的老人,在春竹茶香中分享回忆,连鹤鸣都成了背景音乐。它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活得有滋有味,是否有人与你共品这杯岁月茶。
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