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秋也抛人去。
旧吟边、是花是泪,都无寻处。
还忆碧阑幽梦小,月底瞢腾香雾。
拌寂寞、和烟和露。
未解飘零无限意,恰西风、已觉思量苦。
如我瘦,最怜汝。
而今更是悽无语。
误芳期、脂痕鬓影,暗伤迟暮。
不为此时憔悴损,只为前时媚妩。
争并作、一时情绪。
翠袖不堪重倚竹,正愁人、何止飘红雨。
休为我,唱金缕。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深秋时节,一个孤独之人的感伤。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季节与心情的呼应
开头"秋也抛人去"就定下基调——秋天像抛弃人一样匆匆离去,带走了美好。作者在旧日吟诗的地方,分不清曾经看到的是花还是泪,现在都找不到了。这种模糊感暗示着记忆与现实的交错。

2. 回忆与现实的对比
词中反复出现"还忆""前时"等词,对比过去的温馨与现在的孤寂。记得曾经在月光下闻着花香半梦半醒,如今只能伴着冷雾寒露。西风起时,才真正懂得漂泊的苦楚,觉得自己和秋天一样消瘦。

3. 层层递进的愁绪
下半阕情绪更沉重。错过花期的遗憾、镜中衰老的容颜,这些不只是因为现在的憔悴,更是因为曾经太美好。所有情绪混杂在一起,就像翠竹边的衣袖再也撑不住,愁绪比落花还要纷乱。

4. 自我劝慰的结尾
最后两句像是自言自语:别为我唱这首忧伤的曲子了。这种故作洒脱反而更显心酸,就像现代人强颜欢笑说"我没事"时的状态。

全词用秋天凋零的景象,写人生失意、青春逝去之痛。语言看似婉约,实则情感浓烈,把那种"美好留不住,回忆更伤人"的心境写得淋漓尽致。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想放下又放不下的矛盾感,每个经历过失去的人都能懂。

况周颐

况周颐(1859~1926)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光绪五年举人,曾官内阁中书,后入张之洞、端方幕府。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