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户侯云生栽菊仅数十皆大如盘盂为城中诸氏冠
徐公弃故侯,短褐自锄圃。
秋光满城北,花药映竹户。
零露湿盘盂,粤重压如雨。
晨晖玉四照,黄珥抱日吐。
因怜晚秋妍,为探清霜嫌。
城中好事家,种菊纷可数。
一顾尽无色,众芳谁舆伍。
从公乞数英,伴我琴樽古。
秋光满城北,花药映竹户。
零露湿盘盂,粤重压如雨。
晨晖玉四照,黄珥抱日吐。
因怜晚秋妍,为探清霜嫌。
城中好事家,种菊纷可数。
一顾尽无色,众芳谁舆伍。
从公乞数英,伴我琴樽古。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徐户侯(一位退休官员)种菊花的故事,用简单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平凡生活中的高雅情趣。
前四句像一组生活镜头:徐公脱下官服("弃故侯"),穿着粗布短衣在园子里锄地。秋天阳光洒满城北,他种的菊花和药草在竹门边开得正艳。这里用"锄圃""竹户"这些农家元素,把退休官员的朴素生活写得很有烟火气。
中间六句重点描写菊花:带着晨露的菊花大如碗盘("盘盂"),沉甸甸的花头把茎秆都压弯了。阳光照在花瓣上,金黄的花蕊像玉耳环一样环抱着花心。诗人特意观察这些花不怕秋霜,反而在清冷中开得更精神。这里用"黄珥抱日"的比喻特别形象,把静态的花写出了动态的美。
后六句形成有趣对比:城里那些跟风种花的人家("好事家"),虽然菊花种得多,但和徐公的一比就黯然失色。诗人忍不住想讨要几枝("乞数英"),放在琴和酒杯旁边作伴。最后两句最妙,把普通的菊花和代表文人雅趣的"琴樽"放在一起,突然就让整首诗有了清雅的格调。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两种反差:一是退休官员和农夫形象的融合,二是寻常菊花被赋予的高洁品格。诗人没有直接夸徐公超脱,但通过"众芳谁舆伍"的对比,还有"伴我琴樽古"的生活选择,自然流露出对这种淡泊自得生活态度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