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轻松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一位爱酒如命的文人形象,同时展现了济南秋夜水亭月色的绝美意境。
前两句把李溉之比作"山东李白"和"刘伶"两位历史上有名的酒仙,说他年纪大了还是改不掉贪杯的习惯,经常喝得半醉回家。这里用"投老归来"(到老还这样)和"酒半醒"的描写,既调侃了朋友,又显得亲切可爱。
后两句突然转到写景,说如果把天下秋色分成三份,那其中两份最美的月色都集中在济南的水亭里。这里用"三分月色"的夸张说法,把济南秋夜水色与月光交融的美景写得灵动鲜活。"水亭"可能是实指济南某处临水建筑,也可能泛指泉城的水景,让人联想到波光粼粼中倒映的皎洁月光。
全诗妙在把人的醉态和景的醉人自然衔接——前两句写人因酒醉,后两句写景令人醉。通过这种巧妙联系,既夸赞了朋友的洒脱性情,又赞美了济南的独特风光,读来清新别致,充满生活情趣。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