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庸田佥事

庸田使者乘轺车,阅得太史河渠书。
姚江农民西引领,庶几来此吾其苏。
伤心今岁夏秋月,甘雨不降禾苗枯。
海潮东回救不得,老稚无异涸辙鱼。
曩从官军过州境,编户奔走频供需。
计亩敛钱筑城去,役繁未见民力纡。
正逢稔岁亦饥馁,遭此乾暵窘室庐。
往年有诏甚宽厚,恩泽至今流海隅。
既蠲湖田主户米,亦减水深长荡租。
皇华光临浙江左,忍视疮痏无完肤。
晓霜方寒问道路,冬雨未霁行泥涂。
我愿岁丰水旱无,公赋早输私有储。
国家富足民欢娱,且免使者勤驰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农民在天灾和官府压迫下的悲惨生活,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1. 开头到"老稚无异涸辙鱼":描写农民遭遇旱灾的困境。使者坐着马车来视察,农民们盼望着能带来好消息。但今年夏秋干旱,庄稼枯死,连海潮都救不了,百姓像干涸车辙里的小鱼一样无助。

2. "曩从官军过州境"到"遭此乾暵窘室庐":揭露官府对百姓的剥削。之前军队经过时强迫百姓提供物资,按亩收钱去修城墙,劳役繁重。即使丰收年百姓也吃不饱,现在又遇旱灾,生活更加艰难。

3. "往年有诏甚宽厚"到最后:表达诗人的愿望。虽然朝廷有过减免赋税的政策,但百姓依然困苦。使者冒着寒霜冬雨来视察,诗人希望以后能风调雨顺,百姓能交完赋税还有余粮,国家富强,百姓安乐,官员也不用辛苦奔波。

这首诗用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如"涸辙鱼"),真实反映了古代农民的苦难,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诗人站在百姓立场发声,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