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瑕造隙

出自 宋代 朱熹 《少帅魏国张公行状下》

释义:犹言寻找事端,制造分裂。瑕,玉上的斑点。隙,裂缝。

现代解析

“指瑕造隙”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着小瑕疵,硬生生造出大裂缝”,用来形容一种故意挑毛病、制造矛盾的行为。

拆解理解:
- “指瑕”:就像检查一块美玉时,专盯着上面的小斑点不放,明明无伤大雅,却非要放大缺点。
- “造隙”:原本和谐的关系,因为有人不断挑刺,就像在完好的木头上硬凿出一道裂痕,最终导致分裂。

核心精髓:
这个成语批评的是“为挑刺而挑刺”的心态。比如生活中有些人,明明事情整体没问题,却非要揪住细节贬低他人;或是团队合作中,有人不解决问题,反而借小错煽动对立。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批评是为了改进,而非制造对立;过度放大缺点,只会破坏关系或事情的进展。

对比联想:
类似俗语“鸡蛋里挑骨头”,但“指瑕造隙”更强调“制造矛盾”的后果——就像故意在完好的墙上打洞,最终让整面墙坍塌。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