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出自 宋代 晁补之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译文再携带一张胡床登上南楼,看铺洒月光的人间,领略素白澄洁的千顷清秋。

注释胡床:古代一种轻便坐具,可以折叠。

赏析此句写登楼赏月,由室内转到室外;既写月色,也暗含希望人间消除黑暗和污浊,像如玉的明月一般美好之意。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秋夜登楼赏月的绝美画面,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诗人邀请朋友带着轻便的折叠椅(胡床)登上南楼,从高处俯瞰月光笼罩下的人间。他把月光比作白玉的质地(玉做人间),将整个秋夜形容为绵延千里的银色画卷(素秋千顷)。最妙的是三个视觉层次:随身携带坐具的随意感,登高望远的开阔感,以及月光为万物镀上玉色的梦幻感。

这种写法好在哪里?首先用"携取胡床"的日常动作拉近距离,让宏大的夜景有了人情味;其次"玉做人间"的比喻既写出月光的通透感,又暗含对人间世事的审美观照;最后"千顷"的夸张手法,把瞬间的月光定格成永恒的艺术品。就像我们今天用手机拍下月光发朋友圈,但古人用文字完成了更高级的"月光滤镜"。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