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出自 清代 朱彝尊 《卖花声·雨花台》

译文燕子在斜阳里翩翩飞舞,归来又飞去,江山已是如此景象。

注释燕子斜阳: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意。

赏析词人化用“旧时王谢堂前燕”之意,用燕子来写朝代更替,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兴亡的感叹。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画面感的场景:夕阳西下时,燕子飞来又飞走,而江山依旧。用现代语言来理解,它传递了三种深层含义:

1. 自然的永恒感
"燕子来去"代表季节更替、生命短暂,就像现代人看到候鸟迁徙会感叹时间流逝;而"江山"始终不变,像我们今天说"山河依旧",凸显自然界的永恒。

2. 人生的漂泊感
燕子斜飞的姿态,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打工人的奔波——比如"北漂"这样的词。阳光下匆匆来去的影子,正是当代生活中忙碌身影的古代写照。

3. 历史的沧桑感
用"如此"二字轻轻一点,就像现代人说"看看这世道",表面写景,实际暗含对时局变迁的感慨。好比今天有人看着城市天际线感叹:"楼起楼塌,这座城市见证了多少故事。"

这种写法的高明之处在于:
- 用燕子的小与江山的大形成对比(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与全景切换)
- 用动态的飞鸟对比静态的山河(类似短视频里流动云朵与固定山脉的搭配)
- 最后用"如此江山"收尾,留给读者想象空间,就像我们发朋友圈时欲言又止的"懂的都懂"

古人仅用13个字,就完成了现代人需要九宫格照片+长文才能表达的复杂感受,这正是中文凝练之美的典范。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