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边塞夜晚的凄凉画面:大雁在夜空中哀伤地鸣叫,胡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眼泪成对地落下。诗人用两种"声音"传递情感——雁的鸣叫是自然的声音,胡人的哭泣是人类的声音,两者交织,形成双重悲怆。
核心魅力在于三点:
1. 画面感极强:短短两句就像电影镜头,先拍夜空哀鸣的雁群,再特写胡人流泪的面庞,让读者瞬间置身塞外寒夜。
2. 双重比喻:大雁被迫离群的哀鸣,暗喻胡人背井离乡的苦楚;"双双落"的眼泪既指两行泪,也暗示夫妻/亲人相对而泣,比单独写哭更有冲击力。
3. 无声的震撼:看似写"哀鸣"和"落泪"的声音,实则让人更强烈地感受到沉默中的压抑——夜越静,雁鸣越刺耳;泪越无声,痛苦越深刻。
这种写法不直接说"他们很苦",而是让景物和人互相映衬,比直白抒情更令人揪心。就像现代人拍悲伤场景时,往往用阴雨天配眼泪,但这里把"阴雨"换成了更有边塞特色的大雁,既真实又充满地域特色。
李颀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