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

出自 清代 郑板桥 《沁园春·恨》

译文长期居住于破巷之中,以蓬草为门,破漏的窗户挡不住风雨,夜夜伴随孤灯度过。

注释蓬门、破巷:贫者所居。

赏析此句写词人家门贫困,冷落孤单的情状,“蓬门”指家门贫寒,“秋草”写门前冷落,又以细雨、孤灯等意象,进一步突出冷落孤寂的心境。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清贫文人孤独坚韧的生活画面,用四个镜头道尽寒士的生存状态:

"蓬门秋草"——用破旧的柴门和枯黄的野草组成特写,就像现在拍短视频时给锈迹斑斑的铁门和裂缝墙角杂草一个特写镜头,暗示主人经济拮据却与自然为伴。

"年年破巷"——镜头拉远展现整条年久失修的小巷,"年年"二字像循环播放的日历翻页动画,强调这种清贫不是偶然,而是长期的生活常态。

"疏窗细雨"——切换到室内近景,雨水从窗棂缝隙渗入,这个画面既有实景的潮湿感,又像被生活慢慢浸透的隐喻,滴滴答答的雨声仿佛在给孤灯下的人读秒。

"夜夜孤灯"——最后定格在夜晚唯一的光源上,一盏油灯撑起整个画面,灯芯爆裂的轻响都听得见。这个持续亮着的灯,既是熬夜苦读的实写,更像精神不灭的象征。

诗人把"秋草-破巷-细雨-孤灯"这些元素像叠滤镜一样层层叠加,不用一个"穷"字却拍出了清贫的质感,不说"坚持"却用夜夜的灯光传递出韧劲。这种用环境细节代替抒情的手法,就像现代电影用空镜头说话,让观众自己品出味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