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出自 唐代 皇甫冉 《秋日东郊作》

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
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
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浅薄将何称献纳,临岐终日自迟回。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两种自然现象,用动物和植物的习性巧妙点出了季节的变化,读起来既生动又有生活气息。

前半句"燕知社日辞巢去"说的是燕子:社日(古代春分前后的节日)一到,燕子就像收到通知一样,准时离开屋檐下的窝。这里用"知"字把燕子拟人化,仿佛它们会看日历似的,其实是在夸赞燕子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一个"辞"字用得特别传神,像是燕子礼貌地告别旧巢,让迁徙这件事显得很有仪式感。

后半句"菊为重阳冒雨开"写的是菊花: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前后经常下雨,但菊花偏偏挑着这个潮湿的时节盛开。"冒雨"二字让菊花显得很有骨气,就像明知天气不好仍坚持赴约的朋友。诗人把秋菊不畏寒凉的特性,转化成了主动迎接风雨的勇敢形象。

这两句的精妙之处在于:1)用燕子、菊花这两个日常可见的事物,就把春秋两季的特征说透了;2)通过"知""为"这些字眼,让自然现象有了人的情感,读起来特别亲切;3)对仗工整,"社日"对"重阳","辞巢"对"冒雨",念起来节奏感很强。就像用两个特写镜头,拍下了大自然季节交替时的两个经典瞬间。

皇甫冉

皇甫冉,字茂政。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润州(今镇江)丹阳人,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