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的是黄昏时分天地苍茫的景象,传递出一种深沉而辽阔的愁绪。
"暝色无边际"说的是暮色沉沉,向四面八方延伸,看不到尽头。就像我们站在旷野中,看着夕阳西下,黑暗渐渐笼罩大地,那种无边无际的感觉让人心生渺小。
"茫茫尽眼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受。"茫茫"既指眼前景色的模糊不清,也暗喻内心的迷茫;"尽眼愁"则生动地表现了举目所见皆令人忧愁的状态——无论往哪个方向看,都只能看到让人发愁的景象。
整句诗的魅力在于:
1. 用极简的文字勾勒出宏大的画面,让读者能立刻在脑海中形成黄昏旷野的意象
2. 将外在景色与内心感受完美融合,自然流露出一种挥之不去的愁绪
3. "无边际"与"茫茫"的重复使用,营造出层层递进的压抑感
4. 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诗人的心境
这种写法很像现代电影中的空镜头:没有直接说"我很忧愁",而是通过展现一片暮色苍茫的旷野,让观众自己体会到那种孤独与哀愁。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