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聚散。

出自 宋代 柳永 《秋夜月·当初聚散》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惹起旧愁无限。
盈盈泪眼。漫向我耳边,作万般幽怨。奈你自家心下,有事难见。待信真个,恁别无萦绊。不免收心,共伊长远。

现代解析

“当初聚散”这句话虽然只有四个字,却像一颗浓缩的时光胶囊,藏着人生最真实的感慨。

它的字面意思很简单:“一开始的相聚与分离”,但背后传递的是一种对过往的反思——我们常常在经历时懵懂无知,直到事后回望,才看清当初那些看似平常的相遇或告别,原来早已埋下了命运的伏笔。

为什么这句话动人?
1. 时间的反差感:用“当初”拉开回忆的距离,让人瞬间代入一种“如果当初知道后来……”的怅然。比如年轻时和朋友欢笑离别,以为很快再见,却不知那竟是最后一面。
2. 留白的智慧:不具体说“聚散”的原因或结局,留给读者填补自己的故事。可能是爱情、友情、理想,每个人都能联想到自己“意难平”的瞬间。
3. 命运的沉重感:短短四字承认了一个真相——人生中许多重要的转折,往往就藏在那些未被珍惜的日常里。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
就像毕业时和同学随口说“下次聚”,后来各自奔波再未重逢;或年轻时轻易放弃的机会,多年后才发现它原本能改变人生轨迹。“当初聚散”说的就是这种后知后觉的滋味。

这句话的精髓,在于用最朴素的词语,戳中了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我们总在失去后,才读懂当初的意义。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