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现代解析
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壮美的雪山日落图景:
1. "苍山负雪"——你可以想象一座青黑色的大山,像一位巨人弯着腰背着重物,而它背负的正是皑皑白雪。这里用"负"字让静止的雪山突然有了生命力,仿佛山是有意识的,主动承担着积雪的重量。
2. "明烛天南"——当夕阳西下时,山顶的积雪反射着阳光,就像一支巨大的蜡烛点亮了南方的天空。这个比喻特别巧妙,把自然景观瞬间转化为人工照明,让冰冷的雪产生了温暖的光感。
这两句的精妙之处在于:
- 动静结合:静止的雪山被写成动态的"背负",而实际燃烧的烛火却用来形容静止的雪光
- 色彩对比:青黑的山体与洁白的积雪形成冷色调,突然转到暖色的烛光比喻
- 空间感:从近处的山体延伸到远方的天际,画面有纵深感
就像用文字拍电影:先给个雪山全景镜头,然后镜头拉远展现雪峰照亮天空的震撼画面。短短八个字,既有具体形象又有宏大视野,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这壮丽景象。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