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之设,岂端使然哉?

出自 唐代 韩愈 《蓝田县丞厅壁记》

  丞之职所以贰令,于一邑无所不当问。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职。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平立睨丞曰:“当署。”丞涉笔占位,署惟谨,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则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官虽尊,力势反出主簿、尉下。谚数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謷。丞之设,岂端使然哉?

  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贞元初,挟其能战艺于京师,再进再屈千人。元和初,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再转而为丞兹邑。始至,喟曰:“官无卑,顾材不足塞职。”既噤不得施用,又喟曰:“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则尽枿去牙角,一蹑故迹,破崖岸而为之。

  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斯立易桷与瓦,墁治壁,悉书前任人名氏。庭有老槐四行,南墙巨竹千梃,俨立若相持,水㶁㶁循除鸣。斯立痛扫溉,对树二松,日吟哦其间。有问者,辄对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

现代解析

这句话直白翻译就是:“设立丞相这个职位,难道只是为了走个形式吗?”

它的精髓在于用反问语气强调:重要的官职(如丞相)绝不是摆设,而是有实实在在的作用。古人用这种“明知故问”的方式,既点明了丞相位高权重的核心职能(比如辅佐君王、治理国家),又暗含警示——如果担任丞相的人尸位素餐(占着位置不干事),那就违背了设立这个职位的初衷。

这种表达巧妙在:
1. 简洁有力:短短一句话,既有对制度设计的思考,又暗含对执行者的鞭策。
2. 引发共鸣:类似今天质问“制定这个规则,难道只是做样子吗?”,让人瞬间理解背后的严肃意图。
3. 历史智慧:反映出古代政治中“名实相副”(名称和实际要一致)的管理哲学,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