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是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

出自 宋代 李邴 《汉宫春·梅》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充满时间感和生命力的画面,核心在讲"塞雁"(北方的大雁)和某种花的开放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大雁每年都按时回来,就像大自然的闹钟一样准时。
2. 但重点在于"曾见开时"——这些年年都来的大雁,是见证过花儿绽放的"老熟人"。
3. 这里藏着个巧妙的对比:大雁能年年回来,但花儿未必能年年开放,凸显了花开的珍贵。

诗人用大雁的视角悄悄告诉我们:
- 连大雁都记得花开的样子,人更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时刻
- 在看似重复的自然规律中(雁归),藏着不常出现的美好(花开)
- 用动物的记忆反衬出花开的难得,比直接说"花很少开"更有味道

就像我们现在说"连门口的流浪猫都记得你上次穿红裙子的样子",用动物的记忆来强调某个瞬间的特别。这种写法既生动又有诗意,让人感受到时光流逝中那些值得珍藏的片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