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人生此际,动成长别。

出自 金朝 段克己 《满江红·过汴梁故宫城》

塞马南来,五陵草树无颜色。云气黯,鼓鼙声震,天穿地裂。百二河山俱失险,将军束手无筹策。渐烟尘、飞度九重城,蒙金阙。
长戈袅,飞鸟绝。原厌肉,川流血。叹人生此际,动成长别。回首玉津春色早,雕栏犹挂当时月,更西来、流水绕城根,空呜咽。

现代解析

这句“叹人生此际,动成长别”用大白话来说,就是:
人活一辈子,常常在某个瞬间突然发现,眼前平凡的场景可能已是最后一次——比如离家的背影、老友的挥手、甚至窗外一片普通的落叶,都可能是永远的告别。

动人之处在于:
1. 戳中“后知后觉”的痛
“动成”二字特别扎心,意思是“不知不觉就变成”。我们总以为离别会有轰轰烈烈的仪式,但现实往往是:某个寻常午后,有人轻描淡写说了句“走了”,结果再没回来。

2. 用“叹”字代替哭嚎
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只有一个轻轻的“叹”。这种隐忍反而更让人共鸣——成年人的遗憾,往往藏在一声叹息、一个愣神的沉默里。

3. 唤醒对“此刻”的珍惜
它像一记警钟:你以为的普通日常,可能是别人求而不得的曾经。比如父母健在时的唠叨,孩子幼年时的黏人,当时只道是寻常。

举个现代例子:
就像手机里某张随手拍的照片,后来才发现那是奶奶最后一次下厨;或毕业时同学玩笑的一句“改天聚”,结果大家各自漂泊再难重逢。这句古诗把这种“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怅惘,浓缩成了10个字的叹息。

段克己

段克己(1196~1254)金代文学家。字复之,号遁庵,别号菊庄。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居里。哀宗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金亡,避乱龙门山中(今山西河津黄河边),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蒙古汗国时期,与友人遨游山水,结社赋诗,自得其乐。元宪宗四年卒,年五十九。工于词曲,有《遁斋乐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