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
出自 宋代 王澜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面:燕子飞回来了,在曾经熟悉的屋檐下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仿佛在急切地寻找着什么。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感受它的美:
1. 画面感极强
"燕子归来"直接点明春天到了,用候鸟回归这个典型意象唤起读者对春天的记忆。"雕梁何处"让人仿佛看到燕子绕着精美房梁盘旋的场景,而"呢喃语"则让画面有了声音,整个场景立刻鲜活起来。
2. 藏着双重疑问
表面是写燕子找不到旧巢的困惑("雕梁何处"),实际暗含人的感慨——时过境迁,曾经熟悉的景物是否还在?这种物是人非的怅惘,通过燕子之口委婉道出,比直接抒情更耐人寻味。
3. 拟人化的巧思
把燕子叫声说成"呢喃语",赋予鸟儿人性化的情感。我们似乎能听懂它们在焦急讨论:"去年那个漂亮的屋檐去哪了?"这种写法让自然景物瞬间有了生命力和故事性。
整句诗妙在将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借燕子寻巢这件小事自然流露。没有直接说愁,但每个字都透着淡淡的怀念,正是中国传统诗词"含蓄抒情"的典范。就像我们春天回到老家,发现小时候常玩的巷子不见了,那种失落感不用明说,全在一声叹息里。
王澜
王琅,一作琅,字澹子。番禺人。约为明崇祯间诸生。明福王弘光元年(一六四五)徵召不赴。后礼函是于雷峰,法名今叶,号开五居士。著有《蛙雨楼稿》、《野樗堂稿》。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一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