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在金陵江边夜宿的场景,画面感极强。我们可以分两层来理解它的魅力:
1. 画面构建:前句"行人夜宿金陵渚"像电影开场镜头——夜幕下,一个孤独的旅人暂歇在金陵(今南京)的江中小洲。用"渚"(水中小块陆地)这个字,立刻让人联想到江水环绕、与世隔绝的静谧感,比直接说"江边"更有意境。
2. 声音细节:后句"试听沙边有雁声"是绝妙的动态描写。旅人并非主动聆听,而是带着不确定的"试听",突然捕捉到沙滩方向传来大雁的鸣叫。这种偶然发现的声响,既打破了夜的寂静,又反衬出更大的孤独——雁声提醒着这是漂泊者才能注意到的细节,暗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
全句妙在通过"视听结合"的日常片段,把羁旅愁思藏进自然景物中。大雁在古诗中常象征漂泊,沙洲雁声的出现,让读者能自行想象:这夜宿的旅人是在思乡?怀人?还是感慨人生如雁?留白的艺术正在于此。
李颀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