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
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左行城阴下,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于园林。后五日,献孺召焉。止生坐森阁未归,潘子景升、钟子伯敬由芦洲来,予与林氏兄弟由华林园、谢公墩取微径南来,皆会于潭上。潭上者,有灵应,观之。
冈合陂陀,木杪之水坠于潭。清凉一带,坐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勺入浚潭中,冬夏一深。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往水轩。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令筏先就之。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忽复得路,登登至冈。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庐,辟一上山径,頫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
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頳。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柳丝垂垂拜月。无论明宵,诸君试思前番风雨乎?相与上阁,周望不去。适有灯起荟蔚中,殊可爱。或曰:“此渔灯也。”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走下小山坡寻找竹筏,发现月亮已经静静地映在潭水中,仿佛在等待他的到来。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欣赏它的美:
1. 画面感极强:短短12个字就勾勒出一幅"月夜寻渡"的水墨画。山坡、竹筏、半潭清水、倒映的月亮,几个简单意象就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2. 拟人手法巧妙:说月亮"待我",把月亮写成有感情的朋友,让整个场景顿时生动起来。月亮不是被动映在水中,而是主动在等候诗人,这种主客交融的写法特别打动人。
3. 留白艺术:没说为什么寻筏,也没说要去哪里,更没说心情如何,但通过"月待人"这个细节,自然流露出一种闲适自在的心境,以及人与自然默契相通的愉悦感。
这种写作手法就像现在拍短视频时的"氛围感镜头",不需要复杂的情节,只要捕捉到一个恰到好处的瞬间,就能让观众心领神会,感受到那种静谧美好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