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鲜明的季节对比画面,用两种植物状态道出时光流逝的怅然。
"不见杨柳春"——你看不到杨柳在春天抽枝发芽的鲜嫩模样了。这里用"杨柳"象征生机勃勃的初春,枝条嫩绿柔软,是典型的春日景象。说"不见",暗示曾经熟悉的春色已经消失。
"徒见桂枝白"——现在只能看到桂树枝头挂满白霜。这里"桂枝白"有两种解读:既可以是秋冬季桂枝上的寒霜,也可以是月宫中桂树(传说月宫有桂树)的冷光。无论哪种,都透着清冷寂寥的气息。
两句通过"不见"与"徒见"的转折,形成强烈对比:鲜活的春天悄然远去,眼前只剩冷清的秋冬季。不用直接说"伤感",但通过杨柳的缺席和桂枝的冷白,自然让人感受到时令更替带来的淡淡忧愁。这种用具体景物代替抽象情感的手法,既生动又含蓄,正是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吴均
吴均(469年—520年) ,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吴均既是历史学家,著《齐春秋》三十卷、注《后汉书》九十卷等;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