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出自 唐代 李颀 《送刘昱》

译文八月的芦苇和江边的浪花都是白色的。

注释苇:芦苇。浪头:掀起的波浪。

赏析此句以景衬情,八月秋意凉,岸边的苇花是白色的,江中的浪头也是白色的,再加上秋风瑟瑟,渲染出离别的萧条氛围。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秋日江景图,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出季节的萧瑟与自然的壮美。

"八月寒苇花"——农历八月(阳历约九月)的芦苇花在寒意中摇曳。这里没有直接写"冷",但用"寒"字点出天气转凉,让读者仿佛看到灰白的芦花在风中瑟瑟发抖,瞬间感受到秋的凉意。芦苇是水边常见植物,平凡却充满野趣,诗人抓住这个细节,一下子把读者拉入秋日的氛围中。

"秋江浪头白"——秋日的江水翻起白浪。不用"波浪"而用"浪头",突出浪花翻卷的动感;"白"字既写实(浪花本身的颜色),又暗合秋日的清冷色调。江浪与芦花一远一近,一动态一静态,共同构成层次分明的画面。

这两句诗的精妙在于:
1. 用最普通的景物(芦苇、浪花)组合出新意境,证明好诗不在辞藻华丽,而在观察入微
2. "寒"与"白"两个颜色字,既写实又传情,把看不见的秋风变成了看得见的画面
3. 数字"八月"与名词"秋江"形成时间与空间的呼应,短短十字就构建出完整的时空场景
4. 读起来朗朗上口,"花"与"白"押韵,像浪花拍岸的节奏般自然流畅

这种写法启示我们:真正打动人心的诗句,往往是用家常话写眼前景,却能让人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美。就像用手机拍下一片芦苇,只要角度对了,瞬间就是永恒。

李颀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