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出自 元代 关汉卿 《大德歌·春》

译文整个春天音讯全无,而旧时檐前燕子早已归来,忙忙碌碌地营巢筑窝干得多欢!

注释鱼雁:书信的代称。则见双燕斗衔泥:只见一对对燕子争相衔泥筑巢。斗:竞相,争着。

赏析诗人通过描写春天到来“双燕”筑巢而居的情景,暗示思妇又熬过一个春天,燕子的热闹和孤居独处、落落寡欢的少妇适成鲜明的对照,更凸显出闺中少妇的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愁。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春天里微妙的情感对比,用两种鸟的不同行为传递出人的孤独与失落。

前半句“一春鱼雁无消息”像在说:整个春天过去了,既没等到远方来信(古人用鱼、雁象征书信),也没盼来思念之人的任何音讯。这里用“鱼雁”的缺席,巧妙写出了等待落空的寂寞——就像我们不停刷新手机却收不到重要消息时的焦灼。

后半句“双燕斗衔泥”突然切换到热闹画面:一对燕子叽叽喳喳争着衔泥筑巢。一个“斗”字让燕子显得活泼亲密,更反衬出人的形单影只。燕子尚能成双结对,自己却连音讯都无,这种对比让孤独感更深。

最妙的是“则见”这个转折——在百无聊赖的等待中,突然注意到屋檐下忙碌的燕子,这个不经意间的发现,比直接说“我好孤独”更有冲击力。就像现代人刷不到微信,抬头看见窗外情侣嬉笑时心里突然一酸的感觉。

诗人把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藏在鱼雁缺席和燕子成双的对比里,让读者自己体会那种“全世界都在热闹,只有我在安静等待”的滋味。这种含蓄的表达,正是古诗打动人心的地方。

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