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出自 宋代 陈与义 《咏牡丹》

译文作为身在异乡的龙钟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开了,就想起了洛阳的牡丹,只能孤独地站在春风中默默观看。

赏析诗人面对眼前的美景,忆起昔日在家乡赏花的情景,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孤独老人在春天赏花的画面,传递出深沉的人生感慨。

"青墩溪畔龙钟客"中,"青墩溪畔"是长满青草的小溪边,"龙钟"形容老人行动迟缓的样子。合起来就是:溪边有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这里用"龙钟"这个生动的词,既写出了老人的老态,又暗示他曾经可能是个不平凡的人(因为"龙"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尊贵)。

"独立东风看牡丹"中,"独立"强调孤独,"东风"指春风,牡丹是富贵花。意思是:老人独自站在春风中欣赏牡丹。牡丹的艳丽与老人的苍老形成强烈对比——娇艳的牡丹年年盛开,而人的青春却一去不返。

整句诗的精妙在于:
1. 画面感极强:就像电影镜头,先远景(溪边老人),再特写(看牡丹)
2. 对比手法:老人的"老"与牡丹的"鲜"、一个人的"独"与春天的"生机"形成反差
3. 含蓄的情感:不直接说悲伤,但通过老人看花的行为,让人感受到时光流逝的无奈

这就像我们现代人拍夕阳照片发朋友圈感慨青春一样,诗人用看牡丹这个日常举动,道出了所有人都会经历的年华老去之痛。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