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的是一种浩然正气,它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又像高山一样雄伟厚重。这种正气不是一时的,而是穿越千万年依然刚强不屈地存在着。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是气所磅礴"——这种精神气势非常强大,像充满整个天地间的能量,让人感受到一种压倒性的力量。就像我们站在高山前会自然感到敬畏一样。
2. "凛烈万古存"——这种正气带着令人肃然起敬的威严(凛烈),而且不是昙花一现,是经过漫长历史考验(万古)依然挺立不倒的。就像松柏历经风霜依然挺拔。
这句诗好在哪里?
- 用"磅礴"让无形的正气有了体积感,像能看到一样
- "凛烈"既形容了正气的威严,又暗示它能抵御一切腐蚀
- "万古"这个时间概念,让正气超越了当下,成为永恒的精神象征
它告诉我们:真正崇高的精神品格,是能经得起时间打磨的。这种气概不会因为朝代更替、世事变迁而消失,反而会像美酒一样,越陈越有力量。就像历史上那些为国为民的英雄,他们的精神千百年后依然让人敬佩。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