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寂静深秋夜晚的画面:万籁俱寂时,忽然传来悲凉的胡笳声,一直吹到寒月西沉。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感受它的美:
1. 画面如电影镜头
"夜深"让人想到漆黑的天幕,"寒月"是清冷的月光,突然插入的"胡笳声"就像深夜收音机里突然响起的哀伤曲子。声音和月光交织,构成了有声有色的立体夜景。
2. 声音里的情绪
胡笳是古代北方乐器,其声天然带着塞外风沙的苍凉。作者用"吹彻"这个动作,让音乐声充满整个月夜,仿佛连月亮都被这声音浸透了寒意,传递出说不尽的孤寂感。
3. 留白的艺术
诗句没说谁在吹、为何吹,但通过"寒月"的意象和"彻"字的力度,让读者自然联想到戍边将士的乡愁、游子的思乡或文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就像听到深夜邻居家传来的吉他声,虽然不见人,却能感受到弹奏者的心事。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