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的萧瑟画面,用极简的笔墨传递出浓重的愁绪。
"枫林已愁暮"中,火红的枫叶本是热烈景象,但"愁暮"二字让绚烂瞬间蒙上忧郁——枫林仿佛也有了人性,在暮色中默默发愁。这里用拟人手法将自然景物情绪化,让读者感受到黄昏的压抑。
"楚水复堪悲"进一步叠加哀伤,"楚水"常象征离愁(如屈原投汨罗江的典故),"复"字暗示这种悲伤不是第一次出现。流动的河水本是无情的自然物,却被赋予了悲怆的情感重量。
两句通过"枫林"与"楚水"的空间转换,从陆地到水流,构建出立体的愁绪空间。最妙的是"已愁"与"复悲"的递进关系:先是视觉上的枫林惹愁,继而联想到楚水的典故,使忧愁有了历史纵深感。这种情感层层浸染的手法,让短短十个字产生了丰富的情绪层次,把普通的秋景写出了穿透时空的苍凉。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