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现代解析
这句诗用大白话讲,就是“打了上百场仗吃尽风沙苦头,十年里像踩在结霜的草上过日子”。
第一句“百战苦风尘”:
- “百战”不是真指一百场仗,是说打仗次数多得数不清。
- “风尘”既指战场上的沙尘暴,也暗指漂泊的辛酸。就像现代人说“吃土”形容生活艰难,古人用“风尘”表达同样的意思。
第二句“十年履霜露”:
- “十年”是虚指,强调多年煎熬。
- “履霜露”画面感极强:天天踩着带霜的野草赶路,脚底板又冷又扎。这里把看不见的“时间”变成了能切身感受的“身体痛苦”。
两句合起来看:
诗人用“百战”和“十年”两个时间量词,配合“风尘”“霜露”两种自然界的苦,把军人(或奋斗者)长期受苦的抽象概念,变成了一幅能闻到土腥味、感受到脚底冰凉的立体电影镜头。
为什么打动人心?
它不直接喊“我好苦”,而是让你通过“吃沙土”“踩冰草”这些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瞬间共情那种持久性疲惫——就像现代人加班到深夜,看着电脑屏保弹出“星期一的日出”时的那种累。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