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

出自 唐代 王昌龄 《代扶风主人答》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兴运会,何事发悲端。
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充满悲壮色彩的历史场景,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1. 画面感极强的对比冲突
"将军降匈奴"——保家卫国的将领突然投降敌营;"国使没桑乾"——国家派出的使者沉没在边境河流中。两件事看似独立,实则形成双重打击:对外战败失节,对内联络中断,凸显国家陷入绝境的窒息感。

2. 留白艺术制造悬念
诗人像拍摄电影特写镜头,只呈现"将军投降"和"使者溺亡"两个关键画面。不交代原因(是叛变还是诈降?)、不描写过程(怎样战败?如何遇险?),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让短短十字包含一部史诗的容量。

3. 地理名词的象征意义
"桑乾"作为北方边境河流,不仅是真实地名,更象征着国家防线。使者沉没于此,暗示着国家尊严与外交希望的双重覆灭,比直接说"国破家亡"更具冲击力。

4. 现代启示
这种写法类似今天"新闻标题式写作":用最精简的语言呈现矛盾焦点。我们在描述重大事件时,可以学习这种手法——抓住最具戏剧性的瞬间,用具体意象代替抽象叙述,比如不说"公司危机",而说"CEO辞职,总部断电"。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