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雨忽来鸿雁杳,莽关山、一派秋声里。

出自 清代 龚自珍 《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

译文傍晚时分,忽然下起雨来,天空中雁影不见。萧瑟秋声中,只见关山一片苍茫。

注释鸾飘凤泊:比喻英俊之士落魄沉沦,亦兼寓夫妻离别意。

赏析此句词人转笔写景,紧扣眼前所见,骤然间暮雨急倾,鸿雁已惊飞,杏杳无踪,环顾天地呼啸、关山莽莽苍苍,一派秋声入耳动心,暗暗透出此次京都之行的失望。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秋雨骤至、鸿雁远飞的苍茫景象,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感受它的魅力:

1. 画面如电影镜头
"暮雨忽来"像突然切换的镜头——傍晚时分,豆大的雨点毫无预兆地砸下来,正在迁徙的雁群瞬间被雨幕吞没,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突如其来的动态描写让人仿佛听见雨声哗啦,看见鸟群惊慌。

2. 声音里的秋意
"一派秋声"是整幅画面的背景音效。不单指雨声,还包括被秋雨打落的树叶声、呼啸的山风声、隐约的雁鸣残响。这些声音混合在一起,就像大自然在演奏一首萧瑟的交响曲。

3. 藏在景中的心情
看似写景,实则传情。鸿雁突然消失就像人生中那些猝不及防的离别,而莽莽关山象征着前路的迷茫。不用直接说"惆怅",但雨中消失的飞鸟和连绵的秋声,已经让读者感受到诗人面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忧思。

这种写法高明在:用具体可感的自然变化(雨、雁、山)来呈现抽象的季节氛围和人生感慨,就像用湿冷的空气让人感知秋天,而不是直接说"秋天到了"。

龚自珍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