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出自 宋代 李之仪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译文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

注释休:停止。已:完结,停止。

赏析此句语言深挚婉曲,紧扣诗题“长江之水”,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没有休止,而词人的相思离别之恨也没有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更体现出词人无限的相思隔离之恨。

现代解析

这句诗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生最深的无奈。"这水什么时候才会停流,这遗憾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表面看是在问江水何时干涸,实际是借流水表达内心永无止境的怅惘。

它的动人之处在于:
1. 用"流水"这个永恒运动的意象,反衬出人类情感的停滞不前。江水奔流不息,而人的遗憾却像被钉在原地,形成强烈对比。
2. "几时休"和"何时已"的重复追问,像不断拍打岸边的浪花,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循环往复、挥之不去的愁绪。
3. 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无形的遗憾变得像江水一样可感可知。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明明知道时间在流逝,心里的结却怎么也解不开。

这种表达方式既保留了诗歌的含蓄美,又直击人心。就像现代人常说"时间会冲淡一切",但诗人用更生动的画面告诉我们:有些遗憾,时间也带不走。

李之仪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