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出自 唐代 张仲素 《秋夜曲》

译文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给出征在外的丈夫准备的寒衣还未寄出,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注释暗虫:暗处的秋虫。通夕:整晚,通宵。响:鸣叫。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寄:寄送,寄达。莫飞霜:千万不要下霜。

赏析此句中“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暗示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引出抒情的下一句,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秋夜场景,字面意思是:秋意渐浓,逼得暗处的虫子整夜鸣叫;在寄给远方亲人的寒衣还没送达前,可千万别下霜啊!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它的魅力:

1. 画面感极强
就像电影特写镜头:秋风吹得角落的蟋蟀不停叫唤,而屋里的人正赶制冬衣。虫子叫声越急,越显出做衣人的焦虑——用虫鸣声反衬人的心情,比直接写"我很着急"更生动。

2. 双重温暖
表面是怕寒霜冻坏虫子,实际是担心远方亲人受冻。这种"借小虫说大事"的写法,把对家人的牵挂藏在自然景物里,比直白说"我想你"更打动人。

3. 生活智慧
古人没有快递,秋衣要提前数月准备。诗句提醒我们:重要的事要未雨绸缪。就像现在冬天还没到,但暖气费得提前存好,是一个道理。

这种把日常小事写出深情的写法,就像我们拍照片发朋友圈:看似拍月亮,其实是想说"此刻你也看月亮吗"。千年过去,人类表达思念的方式依然相通。

张仲素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0